通政司的意思、通政司的详细解释
通政司的解释
明 清 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 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 范大人 家。”亦省称“ 通政 ”。 康有为 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网络扩展解释
通政司的意思
通政司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地方行政、检举官员贪污腐败等职责,具有一定的行政审判权力。
拆分部首和笔画
通政司这个词由三个汉字组成:通、政、司。其中,通的部首是辶(走),笔画数为10;政的部首是攵(尸头方),笔画数为9;司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5。
来源和繁体
通政司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繁体字为「通政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通政司的书写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通政司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例句
1. 古代通政司是监察地方政府的重要机构。
2. 通政司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角色。
组词
通政司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新词,例如:通政司衙门、通政司官员、通政司制度等。
近义词
通政司的近义词可以是监察机构、巡抚衙门等。
反义词
通政司的反义词可以是丞相府、军机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