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役的意思、驱役的详细解释
驱役的解释
驱役:亦作“駈役”。 1.驱使;役使。 汉 王充 《论衡·对作》:“《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 宋 苏洵 《田制》:“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僕,安坐四顾,指麾於其间。” 梁启超 《广诗中八贤歌》:“驱役教典庖丁刀,何况 欧 学皮与毛。”
(2).为内廷服役供驱使的人。《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引此文作“驱役”。 胡三省 注:“驱役者,嬖倖挟势,驱掠良人,以供掖庭私役者也。”
(3).为官事奔走辛劳。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一:“驱役宰两邑,政绩竟无施。”
敺役:役使。引申为运用。 明 李东阳 《安平镇减水石坝记》:“利与害相值,必较多寡以为重轻,若敺役土石,当水之怒,费多而利寡,此古人所深戒。”
词语分解
- 驱的解释 驱 (驅) ū 赶牲口:驱马。驱策。驱驰。 赶走:驱动。驱赶。驱寒。 强行、逼迫:驱使。驱遣(a.强迫;b.赶走;c.消除,排除情绪)。 快跑:并驾齐驱。先驱。前驱。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
- 役的解释 役 ì 服兵务,从军:从役。现役。 战事:战役。 服劳力之事:劳役。徭役。 使唤: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杂役。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驱役
驱役是一个汉语词语,一词拆分为“马”和“力”两个部首,共计7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
在繁体字中,驱役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驱役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古时“驱”字的写法是“㞢”,形状与现代的“马”字略有差别。而“役”字的写法为两点相连,中间有笔画连接,形似“㠭”。这种古代字形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现代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包含“驱役”这个词的例句:
- 古代的奴隶制度使得许多人被迫成为他人的驱役。
- 他从小志在心中,立志驱除贫困,摆脱社会的驱役。
- 法律的保障应该能够解除个体的驱役,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自由。
“驱役”一词可以构成其他词语,如:
- 驱使:利用权力或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去做某件事情。
- 驱逐:强制某人离开某个地方或组织。
- 驱散:使散开,使离去。
与驱役相关的近义词包括奴役、束缚、压迫等,而反义词则有解放、自由、解脱等。
驱役这个词语旨在描述一种被驱使、被束缚的境况。它提醒着人们要珍视自由,争取权益,摆脱各种驱役,追求真正的独立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