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的意思、三司的详细解释
三司的解释
(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 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 :‘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张说 《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 三公 ”。
(2). 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
(3). 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 五代 特重其职,至 宋 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4). 宋 代于 广州 、 明州 、 杭州 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 熙寧 ﹞九年, 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 、 明 州市舶,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 太宗 灭 南汉 ,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 、 明州 置市舶司,与 广州 合称‘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
(5). 明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司的解释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
网络扩展解释
三司(sān sī)是什么意思
“三司”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指代古代官职,意为管理国家财政、兵器和刑狱事务的三个大臣。在古代中国,国家的运作离不开财政、军事和法律的支持,因此设立了三司来负责这些重要事务。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康熙字典》,“三”字的部首是“三点水”,拆分后左边是“一”字,右边是“三”字。而“司”字的部首是“口”,拆分后上面是“止”字,下面是“古”字。整个词的笔画数目是八画。
来源和繁体
“三司”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指负责监督君主财政的官员。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司”逐渐演变为“司库”(财政部门)、“司马”(军事部门)和“司法”(法律部门)等现代化的职能机构。在繁体字中,“三司”被写作“三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三司”古时候的写法为“參其”。
例句
1. 三司负责国家的财政、军事和法律事务。
2. 皇帝下诏命令三司加大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组词
1. 三司体制(sān sī tǐ zhì):指古代中国的财政、军事、法律三个部门的组织体制。
2. 财政三司(cái zhèng sān sī):指古代官职,负责国家财政事务的高级官员。
近义词
1. 军政(jūn zhèng):指军队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2. 法司(fǎ sī):指负责国家法律事务的官员。
反义词
1. 平民百姓(píng mín bǎi xìng):指不属于官员、贵族、精英阶层的普通人民。
2. 民事(mín shì):指与个人交往、财产等相关的法律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