裲裆的意思、裲裆的详细解释
裲裆的解释
[waistcoat] 古代指背心
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释名·释衣服》
详细解释
(1).古代的一种长度仅至腰而不及于下,且只蔽胸背的上衣。形似今之背心。军士穿的称裲裆甲。一般人穿的称裲裆衫。《释名·释衣服》:“裲襠,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 王先谦 疏证补:“案即 唐 宋 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有一妇人,青衫素裲襠,日以二钱市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三章:“一团乳白色的雾气掠过面前,使他们看不清这十名骑兵的裲裆上有一个什么字儿,只能断定他们决不是前来挑战。”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第四节。参见“ 两当 ”、“ 两当鎧 ”。
(2).即兜肚。《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 攸之 有素书十数行,常韜在裲襠角,云是 明帝 与己约誓。” 胡三省 注:“《博雅》曰:‘裲襠谓之袹腹。’”
词语分解
- 裲的解释 裲 ǎ 〔裲裆( 乶 )〕坎肩儿、背心儿的古称,如“前行看后行,齐着铁裲裲。”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 裆的解释 裆 (襠) ā 两裤腿相连的地方:裤裆。横裆。直裆。 两腿的中间:腿裆。兜裆一脚。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裲裆》的意思
《裲裆》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两条布或衣物交叉缝合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衣物的裆部。
拆分部首和笔画
《裲裆》的拆分部首是衣,并且它由14个笔画组成。
来源
《裲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述而》中:“裳裳者华,其大如缤,其小如稻。”在这里,裳裳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上衣,后来才逐渐引申为裆部。
繁体
《裲裆》的繁体字是「裳襠」。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裳裳」的写法为「裳陝」,「襠」的写法为「當冬」。
例句
1. 他的裤子裲裆那里破了。
2. 这件衣服的裲裆部位设计得很合身。
组词
裲裆草、裲裆口袋、裳裆衣、裳裆裤。
近义词
裆部、裆下。
反义词
领口、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