怳忽的意思、怳忽的详细解释
怳忽的解释
亦作“ 怳惚 ”。亦作“怳欻”。亦作“ 怳曶 ”。1.模糊,朦胧。语本《老子》:“道之为物,惟怳惟忽。”《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騖怳忽。” 高诱 注:“怳忽,无之象也。” 清 钱谦益 《鳖虱》诗:“伏匿床笫间,梦囈伺怳曶。”
(2).谓知觉迷糊或神思不定。《文选·宋玉<神女赋>序》:“晡夕之后,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李善 注:“怳忽,不自觉知之意。”《北齐书·徐之才传》:“ 武成 酒色过度,怳惚不恒。” 明 高攀龙 《读书法示揭阳诸友》:“初间必是怳惚飘荡,坐亦不定,须要勉强坐定,令浮气稍宁,只收敛此心向腔子里来。”
(3).形容变化疾速。《文选·鲍照<升天行>》:“翩翻类迴掌,怳惚似朝荣。” 吕延济 注:“翩翻、怳惚,谓须臾间也。” 唐 韩愈 《献山南郑相公樊员外》诗:“茫漫笔墨间,指画变怳歘。”
词语分解
- 怳的解释 怳 ǎ 古同“恍”。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忽的解释 忽 ū 粗心,不注意:忽视。疏忽。忽略。玩忽职守。 迅速,突然:忽而。忽然。忽地。忽高忽低。 长度和重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忽微(极言细微)。微忽其微。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怳忽
怳忽(huǎn hū)是一个含有两个部首和十二个笔画的汉字。它由“心”和“匈”这两个部首组成,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突如其来的事情而短暂地失去了思考能力,心神不宁或者一时糊涂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怳忽的左边部首是“心”(xīn),右边部首是“匈”(xiōng)。它一共有十二个笔画,其中“心”部为四画,“匈”部为八画。
来源和繁体
怳忽起源于《说文解字》。它的繁体字为“恍惚”。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怳忽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的略有不同,但基本结构仍然保持相同。古代汉字的字形演变多种多样,因此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通过研究古籍和碑刻才能得到确切的信息。
例句
他在听到坏消息后怳忽了一下,然后马上恢复了镇静。
组词
怳然、忽然、忽觉、忽略、忽视。
近义词
急躁、糊涂、疏忽。
反义词
专注、警觉、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