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臣的意思、谏臣的详细解释
谏臣的解释
(1).直言规劝之臣。《国语·晋语一》:“有纵君而无諫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饜其私。”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 桓公 坐友三人,諫臣五人,日举过者三十人,故能成伯业。”
(2).掌谏诤的官员。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当时諫臣 陈子昂 建议诛之而旌其閭。”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国朝諫臣,首数 彭鹏 、 郭琇 。”
词语分解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臣的解释 臣 é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 * 隶:臣仆。臣虏。 君 笔画数:; 部首: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谏臣
谏臣是指古代朝廷中忠诚正直的官员,其职责是向君主进谏,劝谏君主,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帮助。谏臣一词可以拆分为“言”和“臣”两个部分。
“言”是指言辞、语言的意思,表示谏臣需要通过言辞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它是由“言字部”构成的,同时在“言”字中也包含了一个独立的部首“言”。
“臣”是指为国家效力的官员,表示谏臣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以臣子的身份对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它是由“自字部”构成的。
谏臣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和秦朝,具体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在这个时期,谏臣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通过向君主直言劝谏来起到制衡君权的作用。谏臣的存在使得君主能够听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避免了独断专行的危险。
在繁体字中,谏臣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发生改变。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谏臣的部分汉字写法有一些变化。例如,“谏”字可以写作“諫”,在这种写法中,“谏”字的上面有一个额外的部首,即“讠”字部,表示与言辞相关的意思。而“臣”字在古时候也有一种写法,“辰”。这种写法中,“自”字旁边还加上了一个中间横线,表示在臣子的身份下方加入了时间的概念。
一句例子:“臣虽不敏,请陛下深思。”此句是一位谏臣对君主的劝谏之词,表达了自己虽然才识有限,但希望君主能深思熟虑,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决策。
与谏臣相关的组词有谏诤、谏言、谏垣、进谏等。其中,“谏诤”表示对君主进行劝谏;“谏言”指的是劝谏的言辞;“谏垣”是指周朝时用来检测谏言有效性的一道墙壁;“进谏”表示向君主进言劝谏。
谏臣的近义词有谏官、忠臣、进谏之士等。谏官和谏臣意思相近,但前者更强调官员的身份;忠臣指的是忠诚的臣子;进谏之士表示向君主进谏的人。
谏臣的反义词是佞臣,指的是奉承搪塞君主的官员,背离了忠诚正直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