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沙网 > 汉语词典 > 丢巧针的详细解释

丢巧针的意思、丢巧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丢巧针的解释

亦作“丢针儿”。1.旧时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倾之,水膜生面,绣鍼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鍼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谓乞得巧。”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丢针》:“京师闺阁,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綫,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

(2).又旧时宫廷习俗,则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为输巧。参阅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七夕”风俗志》。

词语分解

  • 丢的解释 丢 ū 失去,遗落:丢失。丢人。丢盔卸甲。 放下,抛开:丢弃。丢卒保车(?)。 拾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丢巧针

《丢巧针》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粗心或者丢失了一样很小而容易寻找的东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粗心,不仅做事不经心而且丢三落四,重要的事情都容易忘记。

它的拆分部首是“丢”、“巧”和“针”三个字。其中,“丢”是表示失去、遗失的意思;“巧”是表示巧妙、灵巧的意思;“针”则是指一种用来缝合衣物的小工具。所以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就是“丢失了一根巧妙的针”。拆分后的部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民之误也有甚于是者,岂独丢巧针乎!”这句话形容了人们的粗心大意。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之一。

在繁体字中,“丢巧针”的写法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丟巧針”。

古时候,“巧”和“针”这两个字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汉字,但是整体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丢巧针”的例句:

1. 他真是丢巧针,东西总是找不到。

2. 小明非常丢巧针,别人的事情他总是忘得一干二净。

3. 不要像丢巧针的人一样,做事要仔细、认真。

组词

遗失、粗心、寻找、忘记

近义词

迷忘、\(马大哈\)、粗神

反义词

细心、留心、警觉、谨慎

汉语词典 请记住链接:https://hanyu.yuesha.com/orGqmaQ=.html

展开全部内容
更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