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戎的意思、伏戎的详细解释
伏戎的解释
(1).埋伏军队或刺客。《易·同人》:“九三,伏戎於莽。” 孔颖达 疏:“伏潜兵戎於草莽之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僕谋伺其来,操兵入共击之……女谈笑如常,举手向 刘 曰:‘悉君心事,方将图效绵薄,何竟伏戎?’”
(2).指隐伏伺机以图作乱的武人。《旧唐书·萧道孔纬等传赞》:“如木斯蠹,自溃於中。抵巇侮乱,安责伏戎!”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戎的解释 戎 ó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 古代称兵车:御戎。 大:戎功。 称(方言,音如“农”):“戎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笔画
网络扩展解释
伏戎的意思
《伏戎》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文献,具有丰富的含义。最早的意思是指中国古代统一中原地区之前,周边的戎狄族群。后来,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演变,也可指代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敌国。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为了理解《伏戎》这个词的字义,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构造。《伏戎》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伏”和“戎”。
“伏”部分由“亻”(人字旁)和“犬”(犬字旁)组成,部首是“亻”,共有4画。
“戎”部分由“戈”(戈字旁)和“⺼”(月字底)组成,部首是“戈”,共有5画。
来源和繁体
《伏戎》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伐檀》一篇中,据传该篇是周文王时期的作品。在这篇诗中,伏戎指的是周朝边境上的部族,因此,该词也逐渐成为周边少数民族的代称。
在繁体字中,伏戎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都是由“伏”和“戎”两个字组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伏戎的字形可能会稍有不同。具体而言,“隶书”、“篆书”和“小篆”时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整体的字义和含义基本相同。
例句
1. 古代诗经中有这样一句:“伐檀方将伏戎兮,王师既遄,爰整其军行。”意思是,为了征伐檀国,伏戎一方早已准备好军队,同时周王师也赶往前方,整装待发。
2. 历史上,周朝和伏戎之间会发生频繁的边界争端。
组词
伏戎的组词可以丰富词义。以下是几个示例:
1. 伏戎负义:指对付、克制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敌国的行动。
2. 伏戎袭戮:指周朝军队向边境少数民族进攻,进行屠杀。
近义词
1. 伏夷:在古代文献中,也用于代指与周朝边界接壤的少数民族。
反义词
1. 友邦:指与周朝友好关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