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徒的意思、公徒的详细解释
公徒的解释
(1).诸侯的步兵。《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辆兵车随有徒兵约三十人,兵车千辆有徒兵三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见 叔孙氏 之旌,以告。 孟氏 执 郈昭伯 ,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
(2).指乡勇。 陈璞 《三元里忆辛丑乡勇杀虏事》诗:“异类人心愤,乡愚胆战麤。国殤今共礼,贝胄愧公徒。”
(3).指刑罚。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难容。”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
词语分解
-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网络扩展解释
《公徒》的意思
《公徒》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思是指在道教中出家修道的人,也可以指道教的僧侣或和尚。
拆分部首和笔画
《公徒》这个词的部首是“公”,共有4个笔画;“徒”的部首是“彳”,共有3个笔画。
来源
《公徒》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道教经典中,是对在道教修行中离开尘世的人的称呼。在古代,道教修行者通常会舍弃世俗的生活,脱离红尘,成为道教的修道者,被称为《公徒》。
繁体
《公徒》的繁体字为「公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公徒》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列举所有变体。古时候的字形演变比较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字的形状和写法也会有所变化。
例句
1. 他修行艰辛,成为一位虔诚的公徒。
2. 这座道观里有很多公徒在修行。
组词
公徒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词语,例如:公徒行、公徒心、公徒志等。
近义词
与《公徒》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道士、道人、修士。
反义词
与《公徒》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