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的意思、骨子的详细解释
骨子的解释
[frame;ribs] 物体中起支撑作用的架子
扇骨子
伞骨子
详细解释
(1).物体内起支撑作用的架子。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墙壁》:“用木条纵横作槅,如围屏之骨子然。”如:伞骨子。
(2).比喻事物中起主要作用,事物赖以成立、存在的主体或基本要素。《朱子语类》卷八十:“或问《诗》‘六义’注‘三经、三纬’之説。曰:‘“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 黄远庸 《虚三6*级省制案之轮廓》:“此案共分四种:一曰,地方行政编制法……四曰,道自治草案,其骨子在地方行政编制法。” 鲁迅 《书信集·致刘炜明》:“他们只将文章大删一通,删得连骨子也没有。”
(3).比喻实质或内里。《朱子语类》卷六五:“只是皮不好,骨子却好。”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四:“平心静气地说,‘表面和骨子脱节’的政治情况下(即表面上尽管说得天花乱坠,而骨子里却是另一回事),就是‘明令公布’了,还不只是一纸具文,有何实效?”
(4).比喻言辞中所包含的强有力的或讥讽或不满的内容。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二)》:“﹝ 安娜 ﹞低首下心地说得很娓婉,但幸好也还有些骨子在那里面。”
(5).犹兀自。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红娘 覷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动脚,这急性的郎君三休饭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见 红娘 通报,有人唤门。僕使阶前忙应喏,骨子气喘不迭,满面征尘。”参阅 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
词语分解
- 骨的解释 骨 ǔ 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刵 )。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 子的解释 子 ǐ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6*弹(刵 )。棋子儿。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地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骨子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骨子的意思
“骨子”是一个常用于形容某种特质或品性深入骨髓的词语,表示这种特质或品性是某人或某物内在的本质、最核心的部分。
骨子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康熙字典》,骨子的拆分为“骨+子”。其中,“骨”是这个词的部首,表明它与骨髓或者人体骨骼有关;“子”则是用来辅助构成词义的另一个部分。
根据部首和笔画计算,骨子的总笔画数为13画。
骨子的来源
骨子作为一个词语,最早记录于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贪财误国》中,用来形容人的性情。
骨子的繁体字形
骨子的繁体字形为「骨子」。
骨子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康熙字典》,骨子在古代演变过程中有不同的写法。其中,有一种古时候汉字写法是「骨㐇」。该写法的字形更为简洁,但现代汉字中已不再使用。
骨子的例句
1. 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但骨子里却是个热情洋溢的人。
2. 这件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它的骨子里充满了对美的追求。
与“骨子”相关的组词
1. 骨髓:指人体骨头内的软质组织。
2. 骨气:指人的品质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3. 骨肉:指血缘关系特别亲密的亲属。
骨子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内在、本质、核心
反义词:外表、表面、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