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慂的意思、怂慂的详细解释
怂慂的解释
从旁劝说鼓动。《方言》第十:“怂慂,劝也。 南楚 凡己不欲喜而旁人説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谓之食阎,或谓之怂慂。” 唐 刘秀 《凉州卫大云寺碑》:“乃怂恿司马等僉议装严於北面化十善十恶。” 宋 王迈 《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君言虽怂惥,帅意竟缩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玉公子》:“三妹復从旁怂恿之。” 浩然 《艳阳天》第十六章:“因为 马之悦 的怂恿, 焦振茂 一咬牙,送 焦淑红 上了学。” 舒群 《题未定的故事》:“ 刘文钊 毕竟拗不过我的顽固,以及 马海龙 的怂恿,不得不引我观看一番激光。”
词语分解
- 怂的解释 怂 (慫) ǒ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惊,惊惧。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慂的解释 慂 ǒ 见“恿”。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怂慂的意思
怂慂(sǒng yǒng)是一个复合词,表示胆小、懦弱、不敢正面面对困难或挑战的心理状态。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人在面对一些困难或压力时表现出的胆怯和退缩。
拆分部首和笔画
怂慂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慂(lǐng)。
怂的笔画数为心的“3”画加慂的“12”画,总计为15画。
来源和繁体
怂慂一词来源于方言词汇,在北方方言中广泛使用,后来渐渐进入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中。在繁体字中,怂慂可以分别写作「慫踊」。
古时候的写法
在古代,怂慂这个词并不是常见的使用方式,因此没有特定的古代写法。但是,心和慂作为两个独立的字,它们在古代的写法如下:
心的古代写法有「忄」、「㣺」等。
慂的古代写法有「癰」、「踊」等。
例句
1. 他总是怂慂的面对挑战,从不敢勇往直前。
2. 在即将面对毕业考试时,她感到怂慂不安。
3. 领导面前,他变得怂慂起来,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组词
怂慂没有常见的一级组词,但是可以通过叠字的方式形成一些相关的表示胆怯的词汇。比如「怂懦」、「怂包」等。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胆小、懦弱、胆怯等。
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勇敢、大胆、果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