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耳的意思、缓耳的详细解释
缓耳的解释
(1).垂耳。《太平御览》卷八6*九六引《伯乐相马经》:“凡相马之法,先观三羸五駑……谓五駑者,大头缓耳,一駑也。”
(2).古地名。即 儋耳 。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序:“南服 缓耳 ,西覉 反舌 。”参见“ 儋耳 ”。
词语分解
- 缓的解释 缓 (緩) ǎ 慢,与“急”相对:缓步。缓行(妌 )。缓慢。迟缓。 延迟:缓刑。缓办。缓役。缓征。刻不容缓。 放松,松弛:缓和。缓冲。缓解(?)。和缓。 苏醒,恢复:缓气。缓醒。 慢徐疾急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缓耳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1. "缓耳"的意思
《缓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放慢听觉反应,降低听觉敏感度,意味着对某种声音或信息不敏感或漠不关心。
2. 拆分部首和笔画
《缓耳》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 "缶" 和 "耳"。其中 "缶" 常见于容器相关的字,表示对事物的衡量包装。"耳" 则指代耳朵。
拆分成笔画,"缓" 共9画,"耳" 共6画。
3. 来源
《缓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卫风·硕人》中,意指彼此不再倾听对方的声音,不再关心别人的意见。
4. 繁体
繁体字为 "緩耳"。
5.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缓" 在古代写作 "緩","耳" 则与现代一致。
6. 例句
不要对别人的建议缓耳不理,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7. 组词
缓慢、缓步、耳听为虚、耳熟能详。
8. 近义词
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不闻不问。
9. 反义词
敏感、关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