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的意思、民兵的详细解释
民兵的解释
(1) [militia,people’s militia]
(2) 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人民武装组织。也称其成员
(3) 古时称列入兵籍,平日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6*召入伍的农民
详细解释
(1).古时指乡兵,列入兵籍,有事则征召入伍。《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 董璋 閲集民兵,皆剪髮黥面,復於 剑门 北置 永定关 ,布列烽火。”《玉海》卷一三九引《庆历兵录》:“凡军有四:……四曰民兵,农之徤而材者籍之,闕者輒补,岁一閲焉。”《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可速招募民兵, 亮 自教之,可以待敌。”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公文》:“御边非参用民兵,不可习其地利,知贼虚实。”
(2).指民间组织的武装。
(3).今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人民武装组织。亦指这种组织的成员。 邵子南 《地雷阵》:“组织民兵,他当了武委会主任,又改为中队长。” 邵子南 《地雷阵》:“吃罢饭, 李勇 就到中队部去,集合民兵,整理爆6*炸工具。”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同“苠”。 官 笔画数:; 部首:氏; 笔顺编号: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卒 笔画数:; 部首:八;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兵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民兵的意思
民兵是指由一般公民组成的武装力量,通常是在国家军队无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时,由公民自愿组织起来保卫国家和社区的力量。
拆分部首和笔画
民兵的部首是“民”,笔画数为5。
来源
“民兵”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现代史的抗日战争时期。广义上,民兵这个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而狭义上则起源于现代。
繁体字
民兵的繁体字为「民兵」。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民兵」可以使用「衆」代替「众」,和「兵」相同。
例句
1. 在战争年代,每个村庄都有组织起来的民兵队伍。
2. 由于国家军队无法抵挡入侵敌军,民兵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组词
1. 武装民兵
2. 爱国民兵
3. 基层民兵组织
近义词
义勇军、抗日义勇军、国民自卫军
反义词
敌军、外敌、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