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檄的意思、捧檄的详细解释
捧檄的解释
东汉 人 毛义 有孝名。 张奉 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 毛义 去任守令, 毛义 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张奉 因此看不起他。后来 毛义 母死, 毛义 终于不再出去做官, 张奉 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骆宾王 《渡瓜步江》诗:“捧檄辞幽径,鸣桹下 贵洲 。” 南唐 伍乔 《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诗:“束书西上謁明主,捧檄南归慰老亲。” 明 徐渭 《谢督府胡公启》:“徒知母在而喜,顽然捧檄之情;务拟身教所先,遵以齐眉之敬。”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 毛义 捧檄色喜,固以家贫亲老。”
词语分解
- 捧的解释 捧 ě 两手托着:捧心(用手捂住胸,喻拙劣的模仿)。捧日。捧读(敬辞,读别人的文章等)。捧腹大笑。 量词,用手能捧的东西:一捧红枣。 奉承或代人吹嘘:捧场。吹捧。捧哏。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
- 檄的解释 檄 í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
网络扩展解释
捧檄的意思
《捧檄》是一个词语,表示托举、赞美或呈递某种文书或信函。
拆分部首和笔画
《捧檄》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手部(扌),右边是木部(木)。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来源
《捧檄》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捧檄》。檄指的是古代的竹片,上面写着重要的文书或传令的内容。捧檄则表示捧起这样的竹片来呈递或展示。
繁体
《捧檄》的繁体字为「捧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捧檄」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比如,有时会将「扌」写成「手」,或将「木」写成「朩」。不过,现代通用的写法仍然是「捧檄」。
例句
1. 他双手捧檄,恭敬地递给了领导。
2. 在古代,将捧檄作为一种重要的传递方式,以便快速通知各地的人们。
组词
1. 捧书:托举书籍或呈送书籍给他人。
2. 捧心:心怀感激、敬佩或爱戴之情。
3. 捧场:托举场上的演出,表示支持或称赞。
近义词
赞美、称颂、拥戴。
反义词
斥责、指责、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