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的意思、噤若寒蝉的详细解释
噤若寒蝉的解释
[silent as the cicad in winter]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嘌若寒蝉。——鲁迅《两地书》
详细解释
形容不敢说话。亦泛指默不作声。蝉到秋深天寒即不再叫,故以为喻。语本《后汉书·杜密传》:“ 刘胜 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清 嬴宗 季女 《六月霜》:“而吾乡士夫,顾噤若寒蝉,僕窃深以为耻。”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一:“这个报对 中国 的态度也很坏,遇着 中国 出了什么坏事,便张大其词;偶遇 中国 有了好事,便噤若寒蝉。”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六章:“照他原来的设想,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蝉。”
词语分解
- 噤的解释 噤 ì 闭口不说话:噤口。噤声。噤若寒蝉。 因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噤战。寒噤。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寒蝉的解释 ∶天冷后不叫或低鸣的蝉 ∶蝉的一种,身体小,黑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翅膀透明。雄的有发音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叫寒蝉凄切。;;宋; 柳永《雨霖铃》详细解释.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
网络扩展解释
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在某种场合下,人们因为害怕或紧张而突然变得一言不发、不敢作声。
拆分部首和笔画
“噤若寒蝉”的拆分部首为口、若、虫,其中“口”为喉咙部首,“若”为草字头部首,“虫”为虫字底部首。总共有15画。
来源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指中国历史上刘邦(汉高祖刘邦)与项羽(楚王项籍)争夺天下的战争。当时,刘邦和项羽约定在一片芦苇丛中决战,两军准备上阵,但突然间,芦苇丛中的蝉虫骤然停止鸣叫。这时,刘邦的将士们立刻震惊,因为寓意着他们即将面对来自楚国的军队。而项羽的将士们就显得十分沉稳,因为寓意他们即将面对来自汉国的军队。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申,用来比喻在紧张关头,变得惊慌失措或无话可说的情景。
繁体
“噤若寒蝉”的繁体写法为「噤若寒蟬」。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如今的汉字“寒”在古代写作“冘”,“蝉”写作“蟬”。
例句
1. 在面对老师们的质询时,小明一时之间噤若寒蝉。
2. 见到偶像,她突然噤若寒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组词
1. 噤声:形容变得一言不发、无声。
2. 寒蝉效应:指人在紧张或恐惧的情况下,声音变得微弱到几乎听不见的现象。
近义词
1. 默不作声
2. 不敢出声
反义词
1. 大声疾呼
2. 有口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