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然的意思、惕然的详细解释
惕然的解释
(1).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 , 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2).忧虑貌。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3).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词语分解
- 惕的解释 惕 ì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然的解释 然 á 对,是:然否。不然。不以为然。 以为对,答应,信守: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然。然后。然则。 表示一种语气(.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表比拟,
网络扩展解释
《惕然》
《惕然》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忄」和「昜」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3个笔画。它来源于古代的汉字,是从「昜」进一步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在繁体字中,「昜」部分通常被写成「替」。
根据古时的汉字写法,「昜」的形状像太阳升起的样子,用来表示早晨清晨的意义。而「忄」则是心的偏旁部首,表示与心情、情感相关的意思。因此,《惕然》可解释为清晨之心的警觉和警醒。
以下是一些《惕然》的例句:
1. 他被突如其来的警报声惊醒,惕然心生,意识到可能有危险。
2. 看到那个恐怖的画面,他不由自主地惕然了起来,警戒心提高。
3. 冥思苦想了好久,他终于恍然大悟,惕然以对自己忽略的问题。
一些与《惕然》相关的组词包括:
1. 恍然大悟:忽然明白过来。
2. 警戒:提高警惕,警惕警觉。
3. 醒悟:从梦中醒来,引申为觉悟过来。
一些近义词有:
1. 警醒:对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警觉。
2. 趋光性:对光线产生吸引,也可理解为对机遇及时把握。
相对的,一些反义词有:
1. 迷惑:被困扰,无法分辨清楚。
2. 困倦: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总的来说,《惕然》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个人在清晨警醒、警觉的状态,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它通常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